习马会致辞中的典故(双语)
爱思英语编者按:抛开各式精辟的政论分析不管,这个历史性的70秒的握手,挺感动的,不免让人联想到七十年前的那次敬酒——如果说一年欠了一秒的握手,这一次握手都补回来了。 毕竟同是炎黄子孙,虽说二人致辞也谈不上多有文采,可听起来觉着挺亲。习马二先生的致辞各有什么值得钻研的语言点?英文联播来说说看。马先生在致辞中说: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这个用法是大有出处的,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序言里就多处出现,他提到禁锢国人几千年的旧思想是阻止民国事业建设发展的大敌,所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也。 此说最早处于出自《尚书·说命》中傅说对武丁之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马先生引中山先生引用的《尚书》,颇有承继道统、政统、学统的意思,此外“知行之道”也是蒋先生最仰慕的王阳明心学的核心。 你知道吗?习近平今年5月4日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也引用了《尚书·说命》中的话“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认为对两岸间长期存在的分歧和难题,国共两党都要勇于面对,要考虑妥善之后再行动,要使行动符合时机和需求。从这个角度看,马先生再次引用《尚书·说命》也是对习先生的一种善意回应。《尚书》是记载“君上”言论的史书,文辞古奥,历朝历代都被奉为治国理政的教科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北宋大儒张载(人称横渠先生)的话。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另外,蔡英文指责马先生“以个人评价框限台湾未来”,可马先生说自己搭桥铺路,“为万世开太平”,可见马英九引言的良苦用心。 这四句中不容易翻译的是“为天地立心”。笔者理解:天地本无心,所谓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大自然“优胜劣汰”的道理没有什么伦理可言,可我们要树立道德律。 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可见中西之血是贯通的。这也可以证明为什么《国富论》的作者斯密还写了《道德情操论》,用温爷爷的话说,企业家的血液里应该留着道德的血液。 习先生的致辞更加平实朴素,有两个“俗语”颇引关注。 打断骨头连着筋 出自俗语“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李克强在2013年答台湾记者问时也引用了这个俗语,他说,“所谓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同胞之间、手足之情,没有解不开的结。” 新华社将其译成“connected by our flesh even if our bones are broken”。 汉语中有“扒皮抽筋”的说法,粗听来大家都明白“筋”,可用西方解剖学较真,这里的筋到底说得是肌腱还是骨膜还有些模糊,这里用flesh(肉)笼统处理之。 血浓于水 打断骨头连着筋和血浓于水其实是一个意思。“血浓于水”本身就是一个英国说法的倒译: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朗文这样解释: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 relationships。 从文风比较,马先生的致辞很务实,他说,“7年多来,两岸签订了23项协议,创造了4万多学生交流、每年800万旅客往来与1700多亿美元贸易的空前荣景。” 其实这话既是“摆事实”,又是“摆功劳”,与其说是给习先生听,不如说是给台湾民众和民进党听的。 习先生的致辞更壮阔些。“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这一演讲思路不免让笔者想起1982年《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我读书时,曾有两篇作为精译范本的文章。一篇英译汉,王佐良翻译培根的《论读书》;另一篇汉译英,就是张培基翻译的《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信》。今天听二位先生致辞,又想到当时字斟句酌的情形,联想到今天的情形,心下更平添了几分感动。含英咀华,挑取片段以飨读者。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 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 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 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 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后来,“经国吾兄”并未回信,宋美龄倒是回了一封公开信。这些年解密了出来,读来文气确实有所不逮。虽说立场殊异,她也承认廖承志情真意切。“余阅及世侄电函,本可一笑置之。但念及五十六七年前事,世侄尚属稚年,此中真情肯綮,殊多隔阂。” 古香古色的文风自然是好的,平实朴素也自有妙处。习先生和马先生继承初唐文风,不事靡靡,也是不错的,最糟糕的恐怕莫过于“提高”“巩固”“坚持”“我们要”的那种苏共文风了。 在2014年新年致辞上,习先生说“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 2015年马先生的新年致辞上,一声声“各位乡亲”听来亲切;“台湾没有分裂的本钱,所有的不满应该到我为止,由我承担”掷地有声,尽管政绩难言圆满,此言也颇多壮士风采。 和今天的致辞一样,每年两岸的新年致辞也成为人们一番比较衡量的重点,孰优孰劣倒不显得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一般更愿意和自家兄弟比比看。 越是较着劲,越是亲。 小贴士 “暌违六十六载”:暌违怎么讲? 暌违:分离。姚合《寄陕府内兄郭端公》诗:“暌违逾十年,一会豁素诚。”南朝何逊有诗:“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意思说,和新欢玩得挺高兴,老相好却好久不见(意境不是很高)。“暌”指“太阳落山”,书信中常用为“~离。~隔。~别。~阔”,都表示分别。注意和“众目睽睽”的“睽”区别,仔细看有什么不同。英语对应的是separate。这是很典雅的说法,如“关山睽绝”,译为英文就逊色很多了,be separated by mountains and pass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