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基本问题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 1、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凡是唯物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不同唯物主义所认识的物质有所不同。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3、凡是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但不同唯心主义所认识的意识有所不同。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作为本原的意识是本我的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作为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基本问题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总结1: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物质和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